位置:首頁 > 化學藥 > 氯化鉀緩釋片

氯化鉀緩釋片

氯化鉀緩釋片使用說明書

  •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氯化鉀緩釋片
    英文名稱:Potassium Chloride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漢語拼音:Lühuajia Huanshipian
  • 【成份】氯化鉀
  • 【性狀】本品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顯白色或類白色。
  • 【適應癥】
    用于治療和預防伴或不伴代謝性堿中毒的低鉀血癥,在這些患者通過富含鉀的食物進行膳食管理或減少利尿劑劑量治療效果不佳時。
  • 【規(guī)格】0.5g
  • 【用法用量】本品應整片口服,不得壓碎、咀嚼或吸吮。不可空腹服用本品,空腹服用可能對胃有刺激。
    成人每次0.5g~1.5g,每日2~4次,飯后服用,并按病情需要調整劑量,單次超過1.5g應分次服用。一般成人每日最大劑量為6g,對口服片劑出現胃腸道反應者可改用口服溶液,稀釋于冷開水或飲料中內服。
    監(jiān)測
    如血鉀濃度低于2.5mEq/L,通過靜脈注射鉀代替口服補充。
    監(jiān)測血鉀并相應的調整劑量。在維持治療期間定期監(jiān)測血鉀水平確保其在理想范圍。
    鉀丟失的治療,尤其在心臟疾病,腎臟疾病或酸中毒患者中,需密切關注酸堿平衡、體液容量、電解質(包括鈉、鈣、鎂、氯、磷酸鹽)、心電圖及患者臨床狀態(tài)。應酌情糾正容量狀態(tài)、酸堿平衡及電解質缺乏。
  • 【不良反應】 1.口服可有胃腸道刺激癥狀,如惡心、嘔吐、咽部不適、胸痛(食道刺激)、腸胃氣脹、腹痛、腹部不適、腹瀉、甚至消化性潰瘍、出血、穿孔和阻塞。在空腹、劑量較大及原有胃腸道疾病者更易發(fā)生。
    2.高鉀血癥。
    3.蕁麻疹、皮疹、瘙癢。
  • 【禁忌】 以下患者禁用:
    1.對本品中任何成份過敏者。
    2.高鉀血癥患者。
    3.尿量很少和尿閉患者。
    4.使用保鉀利尿劑(如:氨苯蝶啶、阿米洛利)的患者。
  • 【注意事項】本品應整片口服,不得壓碎、咀嚼或吸吮。
    1.下列情況慎用:
    (1)代謝性酸中毒伴有少尿時;
    (2)腎上腺皮質功能減弱者;
    (3)急性脫水,因嚴重時可致尿量減少,尿K+排泄減少;
    (4)急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5)家族性周期性麻痹,低鉀性麻痹應給予補鉀,但需鑒別高鉀性或正常性周期麻痹;
    (6)慢性或嚴重腹瀉可致低鉀血癥,但同時可致脫水和低鈉血癥,引起腎前性少尿;
    (7)胃腸道梗阻、慢性胃炎、潰瘍病、食道狹窄、憩室、腸張力缺乏、以及潰瘍性腸炎者,不宜口服補鉀,因此時鉀對胃腸道的刺激增加,可加重病情;
    (8)傳導阻滯性心律失常,尤其應用洋地黃類藥物時;
    (9)大面積燒傷、肌肉創(chuàng)傷、嚴重感染、大手術后24小時和嚴重溶血,上述情況本身可引起高鉀血癥;
    (10)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伴鹽皮質激素分泌不足。
    2.用藥期間需作以下隨訪檢查:(1)血鉀;(2)心電圖;(3)血鎂、鈉、鈣、氯、磷酸鹽;(4)酸堿平衡指標;(5)腎功能和尿量。
    3.肝硬化患者通常應從劑量范圍的最低值開始用藥,應經常監(jiān)測血清鉀濃度。
    4.腎損害患者的尿鉀排泄減少,同時發(fā)生高鉀血癥的風險顯著增加。腎功能損害的患者,特別是如果患者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s)類藥物或非甾體類抗炎藥,因為高鉀血癥的風險,通常應從劑量范圍的最低值開始用藥。應經常監(jiān)測血清鉀水平,且應定期評估腎功能。
    5.本品的蠟基質不被吸收,隨糞便排出。在某些情況下,似完整藥片的空蠟基質骨架有可能在糞便中出現。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 孕婦
    沒有妊娠期間使用本品的臨床數據,尚未進行關于本品的動物繁殖研究。如鉀補充劑不導致高鉀血癥,則預期不會對胎兒造成不利影響。
    哺乳期女性
    母乳正常鉀離子含量約為13mEq/L。由于口服鉀屬于體內鉀池的一部分,只要體內鉀不過量,補充氯化鉀對母乳中鉀含量幾乎沒有影響。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請權衡利弊。
  • 【兒童用藥】未進行該項試驗且無可靠參考文獻。
  • 【老年用藥】氯化鉀緩釋片的臨床研究沒有包含足夠數量的65歲及以上的受試者,無法確定老年受試者與年輕受試者的反應是否不同。其他報告的臨床經驗尚未確定老年患者和年輕患者之間的反應差異。一般而言,老年患者的劑量選擇應謹慎,通常應從劑量范圍的最低值開始,以反映肝、腎、心功能下降以及合并癥或其他藥物治療的更大頻率。
    已知本品大部分由腎臟排泄,并且腎功能受損患者中本品毒性反應的風險可能更大。因為老年患者更有可能出現腎功能下降,所以劑量選擇應慎重,并可能需要監(jiān)測腎功能。
    老年人腎臟清除K+能力下降,應用鉀鹽時較易發(fā)生高鉀血癥。用藥期間應隨訪檢查血鉀。
  • 【藥物相互作用】 (1)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尤其是具有較明顯鹽皮質激素作用者)、腎上腺鹽皮質激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因能促進尿鉀排泄,合用時降低鉀鹽療效。
    (2)抗膽堿能藥物能加重口服鉀鹽尤其是氯化鉀的胃腸道刺激作用。
    (3)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可能通過減少前列腺素E的腎臟合成和削弱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而導致鉀潴留。對同時服用NSAIDs的患者需密切監(jiān)測鉀。非甾體類抗炎鎮(zhèn)痛藥加重口服鉀鹽的胃腸道反應。
    (4)合用庫存血(庫存10日以下含鉀30mmol/L,庫存10日以上含鉀65mmol/L)、含鉀藥物和保鉀利尿藥時,發(fā)生高鉀血癥的機會增多,尤其是有腎損害者。
    (5)腎素抑制劑(阿利吉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纈沙坦、氯沙坦鉀、坎地沙坦、替米沙坦等)和環(huán)孢素A能抑制醛固酮分泌,尿鉀排泄減少,故合用時易發(fā)生高鉀血癥。
    (6)肝素能抑制醛固酮的合成,尿鉀排泄減少,合用時易發(fā)生高鉀血癥。另外,肝素可使胃腸道出血機會增多。
    (7)緩釋型鉀鹽能抑制腸道對維生素B12的吸收。
    (8)鉀離子參與骨骼肌的收縮運動,本品可能減弱肌肉松弛劑(維庫溴銨等)的作用。
    (9)β-受體阻滯劑、地高辛、屈螺酮、乙炔雌二醇會增加血液中的鉀,合用本品時可能發(fā)生高鉀血癥。
  • 【藥物過量】應用過量、或原有腎功能損害時易發(fā)生高鉀血癥。表現為血清鉀濃度升高(6.5-8.0mEq/L)、軟弱、乏力、手足口唇麻木、不明原因的焦慮、意識模糊、呼吸困難、心率減慢、心律失常、傳導阻滯、甚至心臟驟停。心電圖表現為高而尖的T波、并逐漸出現P-R間期延長。P波消失、QRS波變寬、出現正弦波。晚期表現包括肌肉癱瘓和心臟停搏(9-12mEq/L)引起的心血管性虛脫。
    一旦出現高鉀血癥,應立即處理。高鉀血癥的治療措施包括:
    ①密切監(jiān)測心律失常及電解質的變化。
    ②立即停止補鉀,停止使用任何保鉀性藥物,如保鉀利尿劑、ARBS、ACE抑制劑、非甾體類抗炎藥、某些營養(yǎng)補充劑等。
    ③應用鈣劑對抗K+的心臟毒性。當心電圖提示P波缺乏、QRS波變寬、心律失常,而不應用洋地黃類藥物時,可給予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10ml,靜脈注射2分鐘,必要時間隔2分鐘重復使用。
    ④靜脈輸注高濃度葡萄糖注射液和胰島素,以促進K+進入細胞,10%~25%葡萄糖注射液每小時300~500ml。每20g葡萄糖加正規(guī)胰島素10單位。
    ⑤若存在代謝性酸中毒,應立即使用5%碳酸氫鈉注射液,無酸中毒者可使用11.2%乳酸鈉注射液,特別是QRS波增寬者。
    ⑥口服降鉀樹脂以阻滯腸道K+的吸收,促進腸道排K+。
    ⑦伴有腎功能衰竭的嚴重高鉀血癥??尚醒和肝龌蚋鼓ね肝?,而以血透清除K+效果好,速度快。
    ⑧應用袢利尿藥,必要時同時補充生理鹽水。
    對使用洋地黃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的患者,過快的降低血清鉀濃度會引發(fā)洋地黃毒性。
  • 【藥理毒理】鉀是細胞內的主要陽離子,其濃度為150~160mmol/L;而細胞外的主要陽離子是鈉離子,鉀濃度僅為3.5~5mmol/L。機體主要依靠細胞膜上的Na+-K+-ATP酶來維持細胞內的K+、Na+濃度差。體內的酸堿平衡狀態(tài)對鉀代謝有影響,如酸中毒時H+進入細胞內,為了維持細胞的電位差,K+釋出到細胞外,引起或加重高鉀血癥。而代謝紊亂也會影響酸堿平衡。正常的細胞內外鉀離子濃度及濃度差與細胞的某些重要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包括維持碳水化合物代謝、糖原儲存、蛋白質代謝,細胞內滲透壓和酸堿平衡,心肌興奮性和傳導性;維持骨骼肌正常張力和神經沖動傳導,以及可使腸道、子宮和支氣管平滑肌張力上升等。
  • 【藥代動力學】 鉀90%由腎臟排泄,10%由腸道排泄。
  • 【貯藏】密封,在干燥處保存。
  • 【有效期】18個月
  • 【執(zhí)行標準】中國藥典
如有問題可與生產企業(yè)聯(lián)系

氯化鉀緩釋片批準文號及生產廠家

氯化鉀緩釋片同類別藥品